日期:2025/04/28
近年來衛星技術蓬勃發展,大幅降低衛星通訊使用門檻。究其原因,包括火箭助推器能回收再利用,發射成本隨之減低。而衛星本體製造技術與傳輸技術革新,加速製造週期,進而降低衛星通訊價格,也會讓用戶終端裝置更為普及。本篇將探討高、中、低軌衛星的差異,以及全球衛星市場規模、產業別和應用範疇。
從技術上來看,多軌道衛星有高軌道GEO、中軌道MEO以及低軌道LEO三種。高軌道衛星擁有壽命長、信號穩定等優點,衛星高度達35786公里,只需要3顆就能覆蓋全球,使用年限約12~15年,但延遲性也高達540ms(毫秒)。
中軌衛星則擁有低延遲、高覆蓋率等優點,軌道高度約5000~20000公里,約需20至30顆可覆蓋全球,延遲性約介於125~240毫秒,使用年限7至12年。
至於低軌衛星擁有高速、低延遲、韌性強等特點,它所在軌道高度約500~2000公里,需要數百至數千顆才能覆蓋全球,延遲性小於50ms,使用年限僅3至5年。
衛星通訊可用於智慧船舶,結合5G通訊來改善航行狀況,亦可提供船舶或飛機上的旅客通訊服務。近年來,則多用於救災,例如讓救災團隊使用衛星行動電話,或建置衛星訊號+行動基地台來協助救災;亦可於偏遠地區建置小型地面站服務,讓當地利用衛星訊號監控即時狀況。
中華電信網路分公司國維處處長林宜誠指出,衛星通訊能提升網路韌性,平時通訊使用海纜+陸纜,倘若海纜斷線,可啟用微波,但微波頻寬有限,再以同步軌道衛星作為輔助,可有效提升頻寬。
近年各國頻繁以火箭搭載衛星發射到太空。圖為去年日本H2A運載火箭搭載光學8號機衛星的發射畫面。圖/路透社
|原文網址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