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2022/04/22

2021年空氣品質統計出爐,雖然第一次「全年零紫爆」,不過,粒狀污染濃度卻是持續惡化。為了還給民眾新鮮的空氣品質,環保署除了加強推動空氣污染防制方案外,許多科學家也投入軟硬體的研發,希望早日擺脫空污的噩夢。空氣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需求,然而,台灣北部的人口密度高,中南部的工業區多,導致全台的空氣品質,令人擔憂。

環境保護署環境監測及資訊處處長張順欽:「台灣的地理條件,還有人口的分佈,算是相當特殊的一種狀況,北部人口多,車輛密集度就非常高,往中南部走的話,工業污染排放的比重會拉高上來。」為監測空氣品質,現在全台灣總共有3種的空品感測,有國家級的測站、智慧城鄉感測器、校園感測器,24小時不間斷地在幫我們把關空氣的狀況。

中研院投入這個計畫後,開始號召全台各地高手一起來推動,然而,不同機器,資訊如何互通?背後經過一番苦工。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陳伶志:「我們強調物「聯」網的聯,是「聯」合的聯,就是我不能夠單獨看一個空氣盒子,後來我們和環保署就慢慢都了解,傳統測站跟微型測站之間的不同,資料如何去解釋,讓兩邊的資料是互通性可以比較高,把原來不準的,經過一個公式推導之後,它可以趨近於比較準的數據。」

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周崇光:「物聯網感測器的硬體建設到一個階段了之後,我們怎麼樣把資料分析和資料的加值應用這一塊,可以做得更好,整個做空氣汙染科學研究的人,都希望把危害找出來,然後讓這個危害從我們生活裡面,好好地控制住。」正因為有這麼一群科學家默默付出,希望早日還給所有民眾新鮮的空氣品質。

 
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周崇光 圖/民視新聞

|原文網址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