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2023/04/14
提到高雄,許多人想到的都是駁二的創意、衛武營的文化,還有國際巨星的演唱會,然而,在上個世紀,高雄是台灣重工業發展的火車頭,曾為了台灣經濟發展付出巨大的環境成本;時至今日,各種重排碳產業仍是高雄重要經濟支柱,其溫室氣體碳排量高達全國二十%;但即使如此,高雄市政府仍訂下「2050高雄淨零」的目標,積極推動減碳,以2020年來講,高雄的排放量已經比基準年(2005)減少1,283萬噸,相當於1個台北市的排放量,務求將高雄轉變成宜居、繁榮的南國之都。

「要實現2050高雄淨零的目標,幾乎是項不可能的任務。」高雄市長陳其邁說明,高雄長期以來經濟高度仰賴高碳排的重工業,如石化、鋼鐵產業等,分析高雄的碳排放結構,高達83%來自工業、住商9%、運輸7%,因此要減碳,高雄市的產業升級與能源轉型就是關鍵。

所幸,高雄產業聚落與供應鏈完整,因此市政府積極推動「產業大聯盟」,以大帶小方式,串連整個供應鏈的減碳進程。例如大公司結合上下游技術與製程,研發碳捕捉或氫能煉鋼等減碳技術,再分享技術給小公司根據自家狀況改進,整個產業一起減碳,最後成品在碳排上達到國際標準,產業內所有公司皆受益。2021年與2005年相比,高雄碳排總量減少1283萬噸,相當於台北市一整年的排放量,成為2020年減排量全台第一的縣市,因此市府團隊對於2030年減碳30%的目標充滿信心,也積極協助產業大聯盟達成2030年減碳千萬噸的目標。

高雄市府訂定「高雄市淨零城市管理自治條例」,同時成立「淨零辦公室」、「碳盤查輔導團」、「產業淨零大聯盟」等,希望從制度面、政策面、技術面,全面輔導產業、民眾落實減碳,更鼓勵執行自願減量專案,取得碳權,提前佈局綠色經濟,一步步讓高雄成為宜居的永續城市。

 


高雄市111年太陽光電備案數全國第一,設置量達659MW超越目標值1.46倍。圖片來源:高雄市政府

|原文網址|